2007年8月4日 星期六

漸遠的歲月,不變的校園

童年繁華喧天的歲月,在我們從小學畢業起踅音漸遠。昨日一入十年來未曾仔細回顧的小學校園,舊式白灰水泥建築上的斑駁褪色無上磚外牆,第一眼印象就告訴我「我的小學母校十年來幾乎沒變」。


在一樓教室走廊往教室內部望去,未開燈的陰暗照明中仍透出了與十年前依稀相同的色調。這是在唯有任何建物位置毫無變動下才能在以自然光照射下襯托出來的舊式光影氛圍。走在水泥地上手摸著佈滿碎石的水泥牆柱、看著牆上與走廊水泥手把上那舊式的小塊方形白瓷磚、司令台後方的牆壁上依然有著遠早於我就讀時期就寫上的油漆標語字體。一趟所見之校園氣氛、觸感與我十年前至今僅殘存的印象幾乎相同,甚至包括了味道--教室與舊式建物的氣味,還有彰顯小學生打掃不力的廁所臭味。唯有喧鬧稚趣不復存在。


在畢業後的十年,每當我經過校門口時所望見的就是操場遠方拉起了鐵皮圍籬,校門另側所新建地下停車場。今日一探那處曾經是畢業紀念冊上全班排坐在階梯上合照的場所,過去小學生下課時間在此歡樂喧嘩的花園階梯涼亭不見了。若這等景色出現在中學校園,想必不會像是國小生一樣拿來作為打鬧追逐之用。


停車場的建置(暨校園用地的減縮)見證了近年台灣社會少子化並轉求小班教學以求素質之轉變。我的小學母校即台北縣永和市秀朗國小,曾以一萬兩千坪的幅員容納超過一萬名學生而有「全世界最大的小學」之稱號。這所小學的每節下課時分人數與喧鬧聲響,記錄了台灣社會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少子化尚未衝擊社會與教育體系的時期。那時殊不可盼小班教學的概念,又或者是根本無此訴求。今日於秀朗國小的網頁上寫著「世界最大的國民小學,同時也創造了大而不亂、美而精緻的美名。」究竟是否溢美,我已不復可加以驗證。童年的歡樂生活總是在無法對所見事物辨析客觀價值下流逝。


藍天下的操場幅員依舊廣闊,遠方聳立公寓式建築物就如同我十年前從司令台前跑道望去的一樣是那些建物那種高度。今日的秀朗國小已不再有六個年級兩百餘班的規模動則在這裡進行朝會了吧?現在秀朗國小的學生,也許不知道哥哥姊姊學長學姊們曾在同樣的場所存在著,步出那些時至今日也許會讓家長嘆道「秀朗國小環境老舊」(也許家長中的老爸還會說:不錯呀,很古樸)的教室與走廊,於每節下課與放學時聽著整棟樓以至整個校園吵鬧聲度過六年童趣的時代吧?

今回的重歷無探訪故人與師長,亦無同學伴遊之。唯有在最個人的回顧下才可進行最個人的思緒回溯:聯繫了長年以來停留於腦海中卻久未想起的悠久形象。

2007年7月31日 星期二

村上春樹於紐約時報散文專欄:爵士樂與小說寫作生涯 (個人簡譯)

村上春樹(攝於與妻子開立的爵士酒吧"Peter Cat",1979)

NY Times Essay 20070708

我從未有想要成為小說家的意圖 - 至少在我29歲之前。這是百分百的真實。

我在童年時期讀了很多書,且深浸於小說中所營造的世界。如果說我那時從未想要寫下任何東西是無疑的謊言,但我從未認為自己有撰寫小說的天賦。我在青少年時喜歡Dostoyevsky、Kafka與Balzac等作家,但從未想像我可以寫出那種可與他們留下來的小說相比的作品。因此在我很早地就放棄任何撰寫小說的希望與企圖。我決定我可以持續將閱讀視為興趣,且尋找謀生的方式。

我所專注的專業領域是音樂。我辛勤工作存下金錢,向許多朋友與親戚借錢在大學畢業後不久於東京開設了一間爵士酒吧。我們白天提供咖啡晚上提供飲酒。我們也提供一些簡單的餐點,在周末定期也有年輕音樂家組成的樂團進駐作現場爵士演奏。為什麼我經營這間酒吧持續七年?一個簡單的原因:這可以讓我從早到晚聽爵士樂。

我與爵士音樂的首次邂逅在於1964年我15歲的時候。我得到一張Art Blakey的Jazz Messenger樂團在那年的一月於日本神戶的音樂會門票作為生日禮物。這是我第一次確實地聆聽爵士音樂,我也對此深感驚異。這樂團太棒了:有Wayne Shorter的中音薩克斯風、Freddie Hubbard的小號喇叭、Curtis Fuller的伸縮長號與團長Art Blakey堅實且具想像力的擊鼓。我認為這是爵士音樂史上最好的樂團之一。我從未聽過如此美妙的音樂,我為此迷醉。

一年前我在美國Boston與巴拿馬的爵士鋼琴家Danilo Pérez有過一頓晚餐,當我告訴他這個故事他拿出手機問我:「村上,你想要與Wayne對話嗎?」我說:「當然」。我的想法,在這時候幾乎完全失去語言來加以表述。Danilio聯絡上住在Florida州的Wyane Shorter後把手機交到我面前。我跟Wyane所說的基本上都是我在那時之前以至於往後都從未聽過那麼絕妙的音樂。生命就是這麼不可思議,你不可能知道什麼事情即將發生。42年後的現在的我,寫著小說,住在Boston與Wayne Shorter以電話中對談。我從未對這種事情有所想像。

所有事情在我29歲時突然從不知名的地方迸現。當然我無法寫出可與Dostoyevsky或Balzac相比的文章,我告訴自己這並不重要。我不需要成為一位文學旗手,然而我仍不知道如何著手撰寫小說或是要寫什麼。我終究在小說寫作上完全沒有經驗,也沒有準備就緒的個人風格可供我表現。沒有任何人可以教導我怎麼前進,即使我有可以與我談論文學的朋友。在那時我唯一的想法是如果能像演奏樂器一般地自由寫作將是多麼地美好。

我在童年時期曾練習彈奏鋼琴,也有足夠的讀譜能力來挑選出一段簡單的旋律。但我沒有那種可以成為專業音樂家的技巧。儘管在我的腦海中時常可以感受某些我自己的音樂在強勁且豐沛的思緒波濤中旋繞。我想要知道是否可能將這種音樂形式轉為寫作。這就是我的個人風格形成的開始。

無論是小說或是音樂,最基礎的東西在於韻律。你的風格需要有優良、自然且持續的律動,否則人們不會持續地想要閱讀你的作品。我從音樂中認識韻律的重要性--主要來自爵士樂。接下來的旋律--在文學上的形式代表著將我們的語言加以適當的組織實現韻律的契合。接下來的和聲--心靈內部的聲響,作為支持語言的效用。接下來就是我最喜歡的部分:自由即興創作。通過一些特別的途徑,一個故事可以從內在無拘地延展。所有我寫作的小說均依照這種流程發展。最終這項可能是最重要的事情:「你所完成一項作品的經驗-在於你的"表現",以及可以感受到當你實現此等創作高度的歷程是嶄新且有意義的。」假如這一切發展良好,你有機會與你的讀者(你的聽眾)分享這等高度下的自我認知。這是一種唯有這種方式可以滿足的非凡頂點。

關於我對於寫作的所知絕大多數來自我對於音樂的認識。這種說法也許聽起來似是而非,但若非我對音樂有著高度的投入,我也許不會成為一位小說家。即使到現在經過30年的小說寫作生涯,我仍持續從好的音樂來學習大量的寫作技巧。我的風格深受Charlie Parker其反覆的無拘束即興旋律,如同Fitzgerald小說中優雅的散文詩語韻影響。此外我仍將Mile Davis音樂中持續的自我革新作為自我的文學模型。

Thelonious Monk是我終其一生最喜歡的爵士鋼琴家之一。曾經有人問他如何設法從鋼琴的音弦中實現特殊的音聲,Monk指著鍵盤僅說:「這裡不會再有新的音符。所有音符在你看著鍵盤時,就已經預先存在那裏。但假如你對一個音符給予真正有意義的定義,它的音色將會不一樣。你必須挑選那些你真正想要表現意涵的音符!」

當我寫作時我仍時常回想起這些話語,並對自我思考「這是真的。沒有任何新的語言存在。我們的工作是將極其平凡的語言給予新的意涵與特殊的寓意」。我發現這種想法。這意味著寬闊的未知在我們面前延伸,肥沃的領土正等待我們去開墾。

註.NY Times 原文由負責村上春樹小說英譯的哈佛大學教授Jay Rubin翻譯日文後發表。本文為個人簡譯。

台北淡水來回100km 河濱單車行



2007/07/30,天氣晴。我從台北福和橋公館側的台北市河濱自行車道進出口向西前進,沿新店溪畔至基隆河右岸,在社子島外圍轉入洲美快速道路上關渡。早上8:40出發,中午12:07到達捷運淡水站。總長約50公里的路途隨個人景致與興頭隨意停留拍照留念,無人的沿岸風景唯有夏日微風與綠色水岸大地伴隨。

Photo Album on Flickr(185 photos)
http://www.flickr.com/photos/9703303@N06/sets/72157601101245254/

 

2007年6月16日 星期六

Britain's Got Talent -- Essential Clips

Britian got talents http://talent.itv.com/
由英國金牌音樂人Simon Cowell製作的選秀節目Britian got talents 近來在英國收視很火爆。不同於台灣的<星光大道>僅限於歌唱,BgT只要有特殊才華就可上台表現,而總決選人員過程由英國觀眾電話投票決定。在所有參賽者中最引人注目就屬現年37歲的行動電話銷售員Paul Potts。他外貌平凡以至在路上毫不起眼,那高度穿透力的男高音歌喉即是他追尋人生自信的來源。一周內的兩場演出已讓全英國觀眾為真誠的歌聲所動容。

目前節目已經進行到總決選,Paul對手Damon Scott以預錄音樂帶搭配玩偶小猴的表演形式怎麼看都覺得「很有趣,但這也能進Final」?果然在Semi Final中Damon被毒舌Simon 亮燈,評審群直批表現不佳。http://www.youtube.com/watch?v=pqRd_4wY8hs
1.Paul Potts sings Opera -- (公主徹夜未眠,from Giacomo Puccini' s Turandot)

2.(Semi-Final 1)Paul sings "Time to say Goodbye"

3.Paul Potts final winning performance -- Nessun Dorma extended version

被糟蹋的悅讀體驗

相信有些版友可能知道時報出版社有實行會員可預繳金額然後以額度方式選購時報出版的所有新舊書的方案。他們為此成立了「時報悅讀俱樂部」。在寒假時趁著書展促銷我用一千元得到五點額度,等同於我可用一本兩百元的來換取市面上絕大多數時報出版的新書。我很珍惜這個更優惠價格取得的選擇權(現在是兩百六十元一點),直到現在才開始我的第一次選書。今天回台北看到兩本書裝在一個適合下定書籍大小的小紙箱中安穩地疊放著,我心想悅讀網體會愛書人的心,比博客來還要周到且細膩。

然而檢點書籍,才發現時報出版社在出貨品管上有嚴重的疏失。一年多前的科普舊書<大崩壞>書況良好,日本作家Lilyfranky追憶他家庭故事為題材的新書<東京鐵塔>存有無法被接受的具體「嚴重瑕疵」:

1.時報出貨的東京鐵塔為精裝版,與市面銷售版差異為書衣有燙金摺頁。凹陷扭曲的書衣燙金部分外頁:


2.最令人無法理解且難以接受的內頁缺陷:一原因不明的某尖銳物品從內文首頁開始就刺穿了書頁。往後數頁所出現的約同米粒大小的破洞,隨著貫穿力的不足而逐漸微縮,化為輪廓不明顯的尖銳按壓痕跡直到約30頁
內裝封頁

正文003頁

004/005頁

(後續圖片由於無法精確攝入,略之)

我將會在下周三正式上班後向時報出版社客服部尋求說明,後續狀況也將會持續更新。在此發文不是要特意批判或試圖詆毀,而是希望網路訂書的閱讀者,對於書本品質的要求絕對不能任其妥協。好好的一個周末深夜閱讀星空,就這樣被一種「暴力形式」在紙面上所留下的殘破痕跡破壞了。

2007年6月2日 星期六

過往與未來

「我的經歷真的是鬼使神差,一切都與網路與文字有關」
前幾天一時從MSN Messenger點入個人的MSN Spaces空間,從那串長長的「封存」列表中間顯示的空乏...終於想起自己停止Blog寫作有多久了。

在參與2004年MSN Spaces(也就是這裡)的首次全球公開測試往後的一年多的時間,我根據當時對於電腦與電玩的有限喜好與個人對於長篇文字莫名憧憬而撰寫共數十餘篇文字。那些文章雖未讓我的Blog與個人創造了極大名氣,也曾經有人會從電腦討論區連結點進來或是加在自己Blog的連結中。

「我的Blog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在看」。在當時的視野與喜好就是電腦與電玩,身為一個資訊科系的學生,當自己理解的東西被化為文章因而成為論壇小小名人、「電腦大大」...就是最大的滿足。

日本小說名家村上龍有部小說名為:「到處存在的場所、到處不存在的我」。儘管我的文章在很多地方都被討論轉載,從Google都可以搜尋進來,在其中我看不到自己的意志與思考散落於文字這個容器之中。鑒於機械化的事實文字、幾近無感情與見解激發的文脈成為數十餘篇電腦資訊與電玩遊戲報導的「一貫性」,我開始自省,對自己的內在感到疑問。此時屢次在書寫長篇資訊文章遭遇而後強行隱藏的心靈瓶頸,集聚成壓倒性的力量粉碎了我對於自己組織文字與理性的信心;Blog廣度的有限,讓我深感自身生活體驗的狹小與不懂觀察。從來沒有人跟我說過:「我發覺你的表達(或是人生)有很大問題呦....。」,但我真的發現「我是一個不懂得生活、不懂得組織文字抒發自我心情與思考的混蛋」。

暗自訂下了目標:「停止無意義的自我寫作轉往真正的閱讀學習」,亦試圖從閱讀的世界中擴展匱乏的現實生活與想像空間。先行排除時下流行的日本輕小說與部分中文小說(九把刀、藤井樹...等),也不看網路上氾濫的奇幻愛情小說。一年下來盡讀了村上春樹、村上龍、吉本芭娜那、馬奎斯、卡爾維諾....等十餘位文學名家的作品。範圍橫跨日本到拉美文學。綜讀二三十餘本的文學名著,當初想要改善的「寫作能力」究竟有沒有改善?我還不知道。閱讀終究是極私人的體驗,「閱讀者的無政府星空」在這一年來占據了大三個人課餘的絕大多數時間。

現在的我跟一年前的改變,在外人來看也許沒什麼不同。時間已流逝,歡笑仍可憶。外人可以看到的差別僅是我電腦好像少打一些吧?在這個當你說「我覺得玩電腦遊戲很膩味哦....」都會讓人深感不解的交大校園,現實上你不得不表現出一種「姿態」來當作生活的工具與面具以控制自己之於群體的detachment(疏離)。事實上我對於資訊與電腦的研究已經脫節,對於資訊的聯繫僅殘存學校中基本課程的學術認知。最近一次研究電腦是一個多月前選購Notebook,而選擇高貴的Sony VAIO本身也是一種脫離電腦玩家會有的「效能導向」。過去我是對由金錢打造「過度剩餘」的美學不予關注的。文學改變了我的見解,也改變了我評價這個世界的方式。

一年下來的閱讀之旅開闊了自我文學中的星空,也磨損了我作為資訊系學生該有的工程師性格與熱衷。開始發現自己對於純理工的個性特質與熱誠,一點一滴消逝或者是已被積壓於這一年多來習以為常的文藝賞析。有著資訊所學的學生身分卻有這樣的劇變,也許異於常人。但我不後悔在這一年來每當深夜在文字中追逐想像書中世界產生共感、自我辯證思考下的小小獨佔幸福滿足與深層效應。小說的內容並未影響了我的價值觀,而是在理解文字與產生共感與辯證中,讓我懂得該怎麼建立一種自我方式去品味生活、評價所見。以往我不知道,我錯過了許多可以看得更多的機會。

今日會喜愛文學、對爵士音樂產生興趣(偶然從村上春樹小說所影響)、接觸Keith Jarrett.....開始會對周遭人事物進行未特定深度的不同評價....都是一年前所未料的。往後,我還是會朝這個路走下去。因為我知道我從這裡找到了自我,那才是我真正可以表現特質的形式。

2007年6月1日 星期五

[NCTU]品二餐茗松屋

茗松屋不知從何來也,在清大亦有分店。在大一大二時期我年幼一時不智愛當宅,願意犧牲自我的飲食品味換取簡便的用餐。至今牛肉拉麵與XX鍋那硬如橡乾的肉質,湯頭猶不如我自己買康寶湯塊丟進去煮湯麵的印象,至今我仍訕為笑談。

戒:「勿以閒懶而思之,勿以便宜而吃之。」

上周心血來潮,前往清大茗松屋「朝聖」。所謂日式蘋果咖哩飯雖說實無蘋果味而行虛名之實,合宜的配菜模式與略嫌誠意的軟榻豬排份量讓我對茗松屋家族的餐點規劃略有信心。至少這是一個有經過思考,符合大眾預期而生的餐點。

清大茗松屋姊姊表現正常,交大茗松屋妹妹呢?又是不知何時,交大茗松屋恐怕是有鑑「容冗炸蝦飯」的風潮進而想炒知名度短線操作。在經過不為人知的合議規劃後,推出一款荒腔走板的餐點:

商品名稱:日式炸蝦AB餐 70元
內容:炸蝦兩條,三項冷盤配菜。

說明:
炸蝦兩條實屬低檔蝦漿填製的加工物,雖酥皮熟度合宜但仍免不了入口後難以微笑滿足的口感。炸蝦雖不滿意,但這諷刺地變成那擺置不錯菜盤中唯一讓我們記得「我們不是在過寒食節、吃7-11鮮蔬」的憑藉主體。

三道配菜我已經不記得了。當時同行的兩位同學罵不絕口,我們在窒悶的用餐心境下已經看不清眼前的葉菜類冷盤樣貌,甚至也理解不清一個好好的炸蝦飯,何以其他三道菜都是冷料理?一位同學說了國罵,面容扭曲猙獰說想吐;一位同學優雅的表示「實在吃不下....」。70元這樣丟入無聲的深淵毫無給我們一點欣喜或是飽足的回報,留下的只有給我今日轉化為文章的靈感與記憶。

我回想起既然茗松屋曾經自許白麵就是拉麵、開水湯頭就叫作拉麵湯底,出現這種景致在我當作「夏日解膩」吞下後已經豁然開朗了。只要灌上「茗松屋」,不合理的結果也得到了解釋,那些短命的餐點推陳出新,恐怕也就是茗松屋規畫失衡遭學生鄙視後的滄然記憶。

Review:茗松屋還是好好經營蛋包飯與鐵板,儘管你鐵板肉與豆蔬常常煎焦還是比推出一盤日式「冷盤」炸蝦飯來得「溫馨」太多。

註.此篇同為鑒讀nctu板日前有人感嘆交大餐飲之回應。
箴言重彈:「勿以閒懶而思之,勿以便宜而吃之。」花點時間走到清大吧。